工具思维,给你个杠杆,去撬动地球
——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
18杠杆就是风险
力的作用是相互的。我们用杠杆的目的是用小力撬动大物,比如修建金字塔的石头,而当杠杆出了问题,这个反作用力也是同样大的,这就是杠杆的风险。
同样道理,金融杠杆的风险就是当杠杆断裂,产生的破坏作用也是成倍的。我们再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。
假设社会平均收益期望是10%,我们有100万,去做个生意,我们赚了10万就达到了平均水平,超过10万就是优秀。反之,如果这个生意失败,我们最大的损失就是100万。
如果这是个1100万的生意,而我们只有100万,那我们就要借来1000万。我们需要盈利110万才能达到平均水平。而如果生意失败,我们的损失是1100万,对于借款人,除了赔了自己100万,还需要额外再支付1100万借款本息,这就是金融杠杆的反作用力。
从学术上解释,风险就是不确定性。金融杠杆的风险来自于确定性的本息支出和不确定盈利数量的对立。按刚才的例子,当我们借了1000万的时候,相当于加了10倍的杠杆。在杠杆的一端是融出资金的本息,也就是1100万,这个是确定的。不确定的是融入端,我们能不能保证1100万本金且赚来110万的收益。这个不确定是风险的源头。这个风险不单单是对融入端的。当整个生意失败而还不上这个1100万的时候,风险就传递给融出端。如果这个借来的钱本身也是借来的,这个风险就会沿着整个路径传递下去,甚至像蝴蝶效应一样,引起了系统性风险。
所以很多人,乃至很多机构都有一个认识误区。他们以为只要一个生意我能赚20%,那么低于20%成本的资金我都可以用,比如15%,而且能用多少用多少。这句话只是对了一部分,中间缺了一个词——确定性,也就是我们有多大把握能赚20%!
按照物理学的理论,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无数的粒子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随机运动,不确定性是世界的本性。万物都是不确定的,出现什么状态都是概率的问题。所以当我们计算未来的盈利时,应该是预期盈利,也就是各种可能的加权平均值。比如说这个生意有50%的可能盈利20%,30%可能是0%,20%的可能是亏损50%,那么这个预期盈利应该是:
50%*20%+30%*0+20%*(-50%) = 0%
也就是这个生意不但不能用成本在15%的资金,因为预期收益是0,还远远达不到10%的社会平均水平,投资这个生意就是亏的。
我们此前讲到,大部分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都是用了杠杆的。相应的,也就伴随着同比例的风险。
银行的杠杆风险在于它用货币乘数放大的存款本息支付是确定的,而它放贷款的盈利能力则是不确定的。当银行的坏账率超过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%的核心资本时,比如坏账率为15%,那么理论上这家银行就破产了,伴随的是存款机构不但拿不到利息,还会损失7%的本金。除了贷款的坏账,还有本来是表外但加持了银行信用的各种资管产品、理财产品,一旦出现亏损,也可能会导致银行的破产风险和系统性传导。从包商银行破产开始,银行破产已经不是天外来客了,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。
租赁公司、担保公司、保理公司和小贷公司的杠杆风险类似于银行,也就是坏账导致的破产。而信托公司则稍微有些不同。
信托公司在信托业务中的法律身份不是债权债务主体。我们存银行的钱是借给银行的,银行要还我们的。而我们买信托的前不是借给信托的,是委托它帮我们管理,就算赔了,也没理由让信托公司还款。
问题是国人太聪明。信托制度这个起源于英国教会的舶来品,到了中国就变味了。我们在开展信托业务的时候,创造了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——刚性兑付,简称刚兑。大概意思就是你交给信托公司的钱如果投资失败了也没关系,信托公司再发一笔,借新还旧。经过几年的培养,投资者就像牛羊一样,都形成了信托刚兑的习惯,到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。而那些管理着上万亿资产的信托公司的注册资金也就是100亿左右,核心资本比例只有1%,在刚兑不打破的情况下,只要信托公司的坏账率超过1%,这家信托公司技术上就已经破产了。保持不破产只有两条路,要么玩儿继续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,要么被监管部门接管。类似信托公司的,社会上大部分的P2P公司和有直投业务的财富管理公司都是这个套路。
金融产品的杠杆也是同样,比如期货、按揭贷款、结构化金融产品。
按揭贷款的风险源头是当房价跌破了首付比例,比如30%,这时候借款人可能主动或者被动地断供,不再偿还贷款。这时候银行就出现了坏账。而如果这时候房价还下跌,银行就会有损失。为了减少损失,银行就会把抵押的房子尽快在市场上拍卖,而房子价格本来就下跌,银行的拍卖止损行为进一步增加房子供给,价格加速下跌,形成恶性循环,最终银行破产了。让人闻风丧胆的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这么开始的,只不过后来又通过CDS放大了无数倍,达到60万亿美元的规模。
结构化金融产品我们举个2015年的千股跌停的例子。那时候比较流行结构化证券投资基金,一般是按1:1:3的比例,也就是一个投资机构自己出1亿,找配资公司配1亿,银行理财作为优先级配3亿,总共5亿。同时产品约定,当基金净值跌破85%时就自动平仓。千股跌停就来自于这个自动平仓的设计。
我们都知道,股票都有涨跌的波动。当某一个基金A的重仓股票x出现连续几天跌停,就会导致整个基金下跌,当净值下跌到85%的时候,交易软件系统就自动执行平仓指令——把所有股票按当时的最低价全部抛售。这个抛售过程中,会有另外一只股票y被动跌停,而这只股票又是另外一只基金B的重仓股票,然后导致B基金净值触发85%的平仓,然后就是z股票跌停,而z股票是C基金的重仓股,然后就系统性传导,然后就是千股跌停。
金融风险还因为货币的超级流动性。如果1万亿美元的货物从中国运到美国,可能需要一年时间。而在外汇自由交易的情况下,1万亿美元从美国到中国可能只需要1小时。每一个大的金融风险都可能在1小时内向整个系统蔓延。
我们再看一遍央行的资产负债表。其中21万亿的外汇大概就是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,其他都是“印”出来的。支持中国192万亿的存款的资产,绝大部分是房子、土地和大型企业的信用(信用贷款)。二十年前上海的平均房价是5000元,而现在是5万元。当出现了极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时,外汇一定会管制的,剩下的就是房子。现在价值1000万的房子在危机时就值100万,但我们的贷款却有700万,我们是还还是不还?我们是选择自己破产还是银行破产?
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同一片水里的鱼。金融风险不是别人的事,是我们的存款、我们的房子、我们的收入、小孩的教育、自己和父母的养老,是一切。
企业和居民的杠杆率没有既定的标准,也就没有既定的对错。有时候高杠杆是正确的战略选择,而有时候则是通向死亡的陷阱。这里先给大家一个参考,就是2020年8月住建部提出房地产行业融资管理新规,将房企以“三条红线”来进行划分为“红、橙、黄、绿”四档。
“三条红线”分别是:
1)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%
2)净负债率大于100%
3)现金短债比小于1
稍微解释一些上述的几个术语。
对房地产行业,预收款就是交房之前收到的预付款,绝大部分时候,这部分钱可以转为房企的销售收入,所以不算是真正的负债。在计算杠杆率时可以剔除掉;
净负债率是常用的衡量房企资金链安全状况和杠杆水平的指标之一,净负债率=(有息负债-货币资金)/净资产,其中有息负债包括短期借款、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、长期借款、和应付债券等。净负债率是更为准确地计算企业金融杠杆的指标;
现金短债比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,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短期负债的比率,能够反映企业某一时间点的现金流压力及安全性。现金短债比率=年经营现金净流量/年末短期负债×100%;这个指标能更准确反应企业短期流动性风险。
根据上述标准,以2019年A+H股上市房企资产负债表(合并后)数据来看,360家上市房企中,归入红、橙、黄和绿档房企的个数分别有51、43、123和143家,也就是只有40%的房企是完全符合标准。
不同企业的行业性质不同。周转比房地产更快的行业,可以参照提升指标水准,而周转更慢的,应该降低指标数值。
工具就工具,本身没有倾向。钱也是工具,金融就是杠杆。它没有自己的倾向,谁善于使用它就会帮助谁。希望我们都可以用好金融杠杆,成为善假于物也的君子。
《金融思维》全部六章到此告一段落,相关内容也都上传到喜马拉雅平台上。有很多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,包括在后续的交流中跟真正的专家请教,并通过业务实践来检验和修正认知。
感谢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!祝福大家新年快乐,2021年开启新的篇章!
扫码咨询
与讲师在线交流
目前的《金融思维》算是1.0版本,将近五万字。我们会在“授米”的微信公众号、授米金融数据中心()、喜马拉雅、知乎、雪球、头条等自媒体同步推出,计划每天一个小节,每小节2500字,语音5-10分钟,方便大家阅读和收听。
点击下面链接,查看前述文章
工具思维 | 18 杠杆就是风险
“金融业务情报快递”根基于授米金融数据中心近千家金融机构数据报告,并有专人每日与数百名金融业务行家动态更新最新业务方案。
旨在为企业单位提供当下可供参考和执行的信息、数据、方案,以及具体负责人员。
点击下面链接,查看每日金融业务情报
-
金融监管趋严,大宗商品现货、外盘期货等灰色金融产业受重创
2025-04-30
-
多地证监局曝光258家非法场外配资平台,参与属违法行为
2025-04-29
-
春节后大盘近30%涨幅下多家配资公司跑路,投资者本金消失
2025-04-29
-
场外配资重出江湖:民和股份、东方通信等股票涨势迅猛,监管部门已关注
2025-04-27
-
杠杆炒股是什么意思?详解杠杆炒股的风险与操作方法
2025-04-27